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故事|冬奥会圆梦

时间:2024-10-23 12:21:4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各位好,欢迎继续关注《东方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一起来回看我们的共同奋斗,沉淀我们的共同记忆。在中国人关于冬奥会的集体记忆当中,2022,无疑是一个最独特、最鲜明的年份。这一年,我们在家门口举办了冬奥会,创造了历史,还把冰雪梦筑进了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要跟您讲讲北京冬奥会场上场下的圆梦故事冬奥会圆梦。我们首先来看一段冰球训练的现场。

  北京冬奥会之后,梅春晖带领的“北京1979”冰球队仍保持每周两次雷打不动的训练。而这项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七年。没错,七年,也就是从北京申冬奥成功的2015年开始。2015,也是这些队友们30多年后重聚的起点,而队名当中1979这个年份,他们念念不忘。因为在这一年,迟迟等不到专业队成立,他们散伙了。北京要办冬奥的消息让队伍再次集合,很多人已经是年过花甲。前不久,他们还迎来了一位新队员,准确地说,是新来的老队员。

  冰球是他们的一个梦,那这个梦的起点在哪儿呢?1970年,当时的北京首都体育馆成为了全国第一个拥有室内冰场的体育馆,从那时起,全国的冰球比赛就开始到这里来打。所谓全国,其实也只有东北地区的球队,那时中国的冰雪运动是真正的“不过山海关”,只在关外。有了这片冰场,北京也萌生了建立自己的冰球队的想法。于是,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诞生了,“1979”冰球队中绝大多数就是那时候的学员。然而什刹海冰球班办了十年,其间只出过两名专业运动员。其他超过99%的队员,都在等待专业队成立的这条路上,渐行渐远。直到1979年,球队解散。

  投入很高,出成绩很难。出不了成绩,投入就更难。这不仅是什刹海体校冰球队当时的境遇,也是那时整个中国冰雪运动的困境。不要说70年代,直到2015年,北京赢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那一年,中国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也只有1200万左右,占大陆地区总人口的0.87%。而冰雪运动发达国家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通常在总人口数的20%到30%左右。所以,北京冬奥会的目标不仅是赛会本身办成功,带动冰雪运动和产业跑上快车道,这是更大的圆梦。我们来看看答卷上的几个数字。从申奥到办奥的“北京周期”里,中国冰雪不仅首次实现冬奥会的“全项目参赛”、交上了9金4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践行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这是一块更具含金量的奖牌。说到奖牌,让我们再回到北京冬奥的赛场上,重温中国冰雪的突破。

  有披金夺银的圆梦,也有站上赛场就算突破的圆梦。正像“1979”冰球队再聚首的圆梦。而且这次,他们不打算解散了。

  热情被冬奥点燃,而从北到南、从冬到夏、关里关外、室内室外处处可见的冰场雪场,也让大家的冰雪热情有了绽放之地,让“冰雪不过山海关”成为过去时。我们来看一组体育总局调查数据,截至2021年1月,全国已经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比2015年增加41%;654个标准冰场,比2015年增加317%。这样的热情也点燃了河南栾川伏牛山深处一群特殊孩子的冰雪梦。

  河南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位于伏牛山深处,这里有100多个有听力、智力障碍或者肢体残疾的特殊孩子。随着这几年冰雪运动兴起,前来伏牛山雪场滑雪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为了让残障孩子也能感受到冰雪运动的热情,学校开始为他们买装备、建场馆,并且请来了专业教练。娄家源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总是独自躲在角落,从不跟人交流。要教会一些基本沟通都成问题的孩子学会滑雪,初来乍到的教练几次想打退堂鼓。

  努力是加倍的,快乐也是加倍的。2019年12月,全国特奥冬季项目的比赛开始了,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参加比赛。出人意料的是,22名孩子竟然取得了金银铜共计46块奖牌。那个曾经总躲在角落里的男孩娄家源也获得了男子越野滑雪项目的银牌。

  现在的娄家源,不仅愿意跟人交流了,还能自己独立学习,参加一些画画、厨艺等课程。今年,他们中的5个孩子还入选了国家代表团,正全力备战第十二届世界冬季特奥会。

  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一副冰刀和雪橇,走上冰雪就能享受快乐。但对于要挑战极限的专业运动员来说,冬奥会上的每一次超越都是人与装备完美结合的比拼。冬季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量尤其高。北京冬奥会我们能在多个项目上实现历史突破,离不开中国冰雪装备的快步追赶。比如,这台雪车。

  雪车比赛在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时就已经是正式项目,但是直到92年后的2016年,中国才成立了自己的雪车国家队。成立之初,我国的雪车和装备都是从国外租赁或进口。然而我们能买到的雪车,跟欧美强队使用的定制版比,性能也相差悬殊。拥有自己的雪车,是当务之急。2019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一院703所接下制造全中国第一台雪车的任务。而那时,甚至还没有一位工程师见过真正的雪车。

  当时可以参考的,只有两台从国外购置,不允许拆解的老款雪车,和一本国际雪联的技术标准。于是,他们不得不“白手起家”,不得不“闭门造车”。对于这些航天工程师们来说,造火箭没问题,但造雪车,他们行吗?

  在工程师们一步步的摸索之下,第一代国产雪车研制成型。风阻系数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8%。可是当他们邀请运动员进行测试的时候,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看来仅靠理论推演并不能适应实战,为了解决操控性的问题,航天一院一方面改进自己的设计,另一方面,中国一汽也应邀加入了雪车设计团队。在“中国汽车工业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工业国家队”的强强联合之下,第二代国产雪车的操控性能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去年9月10日,首辆国产雪车正式交付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实现了国产雪车从无到有的突破。如今,我国已经具备年产60到100辆雪车的产业化能力。北京冬奥会上,还有很多用科技换时间的典型例证。一次次突破,都为未来中国体育和相关领域的中国制造带来无限可能。

  拥有无限可能的还有北京冬奥场馆。曾经见证过北京冬奥“巅峰时刻”的首钢园,在今年9月,成为2022年中国服贸会的举办地。

  北京作为全球首座,也是目前唯一的“双奥之城”,双奥遗产无疑是这座城市的独特资源。除了首钢园,今年4月,国际滑冰联盟卓越中心正式落户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滑冰运动的国际交往中心、培训中心、训练中心。这块曾经诞生13个奥运会纪录,1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最快的冰”,也在今年7月9日面向公众开放。

  站上首钢三号高炉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感叹:“谈到可持续发展,你只需要在这里看看。”我们再来看一组数字: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使用的39个场馆中,10个利用既有场馆遗产、4个利用土地遗产;所有竞赛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冬奥遗产也正在联通区域协同发展,加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正是今天中国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我们“一起向未来”的通衢大道。北京冬奥圆了冰雪运动员的梦,圆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梦,圆了更多中国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梦。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场上场下的圆梦故事。《东方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明天继续。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