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高校毕业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生涯教育”,一门不能“挂”的必修课
放弃保研,选择进入华为数字能源BD岗位工作,算得上江南大学大四学生闫远志给自己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大一加入学校职业规划社团后,我就开始考虑未来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些年,我在社团活动中又经常承担志愿活动,参加过‘挑战杯’,最终放弃继续深造,投身数字经济与能源的新职业。”近年来生涯教育正越来越被重视,我省各高校也千方百计助力学生学有方向“职”有领航。
数据显示,江苏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约73万人。从去年的秋招到今年的春招,一场场招聘会上,除了应届毕业生外,也有很多低年级的大学生们。
为什么提前“探班”招聘会?他们的回答几乎是统一的:“希望尽早了解行业和企业需求,为今后找工作做好准备,甚至可以先寻找实习岗位。”“上大学,只是进入社会前的‘临门一脚’。如果说人生如旷野,既需要前行的灯塔,更需要谋定而后动。”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孙鹏程常会这样告诉同学们,3到4年的时间,其实过得很快,如果不提前规划,可能在短视频或者游戏中快速度过。大学并不仅仅在于学习专业知识,更在于接触社会。因此,越早对未来的人生进行职业规划,越有可能尽快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学习目标。
“我立志成为一名航天器机械结构设计师,很高兴,我实现了梦想。”今年5月,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彭绍辉讲述了他贯穿于本科到研究生期间的求学与求职故事,并获得金奖。如今,他已经与山东一家研究所签约工作。
“大一的时候,我作为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八一少年星’的志愿者,向很多中小学生介绍了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知识,与航空航天结缘。在大三确定科研课题时,我又选择这一领域的课题,并最终保研进入了南理工微纳卫星研究中心。”彭绍辉感慨,自己一直在按部就班为梦想努力,再加上学校与老师们的帮助,最终如愿以偿。
凡事预则立。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展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引入“生涯教育”的概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被列入高校公共课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大学生讲授,且不少于38学时。在江苏的众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必修课,且在大一就已经开设。
“新生入学后,我们生涯教育课程首先会系统教授学生相关理论,进行基础的面试指导、简历门诊等。”南京理工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周双喜介绍,之后,学校会开展各种职业生涯体验活动。大一开展“生涯体验周”,大二开展“规划辅导周”,大三开展“就业体验周”,大四开展“就业集训周”,研究生开展“职业辅导季”。此外,老师还会带着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邀请企业人力资源或项目负责人担任学生课外导师,给学生做求职实战类的讲座。“在我们的课程案例库里,还记录了20余位担任大国重器‘总师’校友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
在中国药科大学,“人工智能+学生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已经更新上线。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刘燕莉告诉记者,只要是在校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进行测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未来职业,了解职业需求。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线预约校内外的企业高管、新药研发总监或资深人力资源管理师进行一对一就业咨询,参加线上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校长,我的纠结是考公还是考研,但是看到现在考公考研的竞争日趋激烈,感到压力非常大,如何缓解?”“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是不是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呢?”4月17日,在江苏海洋大学的第37期“宁校有约”中,同学们就与求职有关的问题与校长宁晓明一起交流。
“有压力才有动力,既要做好规划、提前准备,更要调整好心理,培养逆商,善于践行。”“现在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范围变得广泛,大学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综合能力,例如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宁晓明如是回答。职业有规划,更在于践行。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校长沙龙”“学长学姐有约”“直播带岗”等方式,与在校生们交流行业发展情况、就业心态、就业城市选择等问题,为就业“扶一把”“推一把”,学生们也愿意走进就业指导中心寻求专业帮助与指导。
扬州大学涉农专业毕业生朱晨亮在盐城一家大型国营农场工作。在经过四五年的打拼后,他已经进入生产服务管理中心的主任岗位。谁能想到,最开始大一的时候,他因为被调剂到涉农专业而耿耿于怀。“一开始我并不想继续学习农学专业,完全不符合预期。”朱晨亮表示。就是在这样“纠结”的情况下,他走进了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经过专业测评后,孙鹏程发现,朱晨亮的动手能力很强,喜欢操作各种工具,而且很有好奇心。“其实从专业适配度来说,我们认为他是很适合农业科技类岗位的。所以我们决定,还是可以试着引导一下这个孩子,为他做好一对一生涯引导。”孙鹏程说。最终,通过介绍职业探索经验后,朱晨亮开始喜欢上农学专业,并进入科研团队进行更专业的学习,还参加了省里涉农专业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伴随着“定制化”的培养目标,朱晨亮如今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孙鹏程提醒,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上好本专业课程外,还需要修炼职业探索能力,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行业前景。比如说,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际上进行的是一些农业信息技术的大数据管理、无人农机操作管理,当然也离不开田间地头的工作,但和以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不同的。“当前,无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我们只有进行深度的岗位体验,将小我融入祖国建设的大我,到基层一线去参与调研学习,脚踏实地,才能够对一个职业产生新的认识,理解职业带来的价值感。”在孙鹏程看来,逆境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情况,学生们既要躬身践行,也要及时求助。
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来自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费思悦践行生涯规划的故事,感动了专家与评委们,获得了金奖。
费思悦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但她先天左臂残缺。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她可能无法从事紫砂陶瓷行业时,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成为一名紫砂“匠人”。从小,费思悦就喜欢绘画和陶艺,在中学的一次陶艺比赛中,来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赞许更坚定了她从事这份职业的决心。
进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后,她开始接受专业培养。然而,作为手艺人,没有“手”何来“艺”?在老师的帮助下,费思悦扬长避短,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划。一只手很难稳定坯体且力道不够,她选择泥绘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大一我就制定了成长计划。单手的平衡性不好,我就每天坚持手绘打卡、笔画练习,用镊子剥熟鸡蛋的薄膜;坯体滑动影响作画,我就尝试用木架、毛巾、海绵等辅助工具,摸索自己的稳定方法;一天天,一遍遍,一幅幅,手肘磨破了就贴上胶布再来……”对费思悦来说,从中学时确定目标的那一刻起,她就一直在努力。“未来,我希望可以升入本科高校深造,参与更多的实习锻炼和技能竞赛,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终达成心愿。”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新职业层出不穷,原有的职业也正在更新换代。毕业生们一方面经历着由被动接受工作向积极参与就业的观念转变,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考验着他们的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任何一个行业,每个人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致远生涯研究院院长吴沙告诉记者,专业的“冷”与“热”其实是相对的。他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这个专业近几年正由‘大热’变为相对‘冷门’的专业。这个时候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随着‘双碳’的发展,绿色建筑、智慧楼宇等行业是不是会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呢?学生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在吴沙看来,做好职业生涯的引导工作,对辅导员和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让学生跟社会建立共生关系。在校内,辅导员们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职业的探索,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国计民生有着怎样的关系,需要去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让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吴沙坦言,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与社会的有效接触,让不少毕业生宁愿“慢就业”“缓就业”,甚至直接选择“躺平”。对专业老师来说,他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定位、行业前景,了解产业和行业内的企业情况并做好细化工作,同时发挥强大的校友资源,做好教育引导。
在江苏省2024年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无锡地区暨江南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来了一群穿着校服的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他们和求职大学生们一样,走进“简历门诊”,与企业人力资源人员交谈,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与热门岗位。“这一次的生涯体验以‘提前求职’的方式震撼了我,我必须理性地思考自己接下来的选择!”该校高一(11)班的张潇同学表示。
这样的场景,来源于锡山高级中学与江南大学的“一拍即合”。“我们带着高一的孩子来到招聘会、来到高校参观实验室,为的是让他们不完全闷头学习,而是要放眼看世界。了解大学是什么样子,未来走向社会,企业有怎样的用人需求。”省锡山高级中学“生命·生境·生涯”课程基地中心主任宋喜霞表示,高中阶段,同学们面临着选科目,直接影响高考后可以进入哪些院校专业,提前了解、提前打算,如何做到扬长避短,从而为他们选科提供良好的参考。
江南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戴云表示:“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提前让孩子们感受大学的氛围,给他们机会思考与树立生涯发展目标,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