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都在进行城市空间的重构。西安幸福林带项目,集合了地上景观、市政道路、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和地铁配套,将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阿特金斯受邀参加该地块的景观设计竞赛,以“都市绿谷”的核心理念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第十二届园冶杯市政园林大奖。
近日,阿特金斯中国城市发展事业部副董事夏源接受风景园林网采访,通过对西安幸福林带“立体城市,幸福绿谷”和其他一些项目的分享,阐述了与自然共生、多元融合提升项目价值的设计理念,并对景观设计行业如何学习国际同行及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提出了自己独到而有价值的思考。
荣获第十二届园冶杯市政园林大奖的西安幸福林带项目,形成了一个从建筑到地下立体打造的都市绿谷形象,成为西安城市新地标。作为这一项目的主创设计,您觉得这一项目在设计上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幸福林带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绿色集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整个林带也是一个立体的公共服务带:地面是森林公园,地下一层是商业及公共服务空间,地下二层是停车库,地下三层是综合管廊和地铁。
从景观层面来说,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景观设计师主导了地下地上一体化的设计。这个设计的核心出发点是价值的提升。通过增加地上与地下的联动,使人能够更便捷的到达地下一层。同时用多种景观手法,对下沉广场空间优化,引入更多的自然光到地下一层,模糊了地上地下的界限,为地下空间挖掘了更大的价值。
幸福林带项目有望打造西安市最大的市政、生态工程。类似这样的项目,如何在实现生态价值的同时,也很好地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使其不仅是城市的生态绿谷,更是市民的幸福绿谷,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呢?
“价值”这个词,我觉得非常好。阿特金斯设计的核心就是为项目创造价值。我认为在设计之初就要整体考虑项目的价值提升点在何处,然后挑选相关的专业顾问与景观设计同步进行设计研究。
幸福林带在设计之初就由多个相关专业的专家对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并提出了林带周边的总体城市设计建议。这样可以在景观信息层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元的城市信息层,叠加后形成的设计会考虑得更周全,也能更全面地提升项目价值。
因此我的建议是,景观设计师不要局限于景观设计的思维,多专业融合才能找到更好的价值提升方案。
有人认为,生态时代的空间规划设计,景观专业应当担当起统筹兼顾、协同发展的功能。近年来您在阿特金斯参与的项目,还有哪些在最大化体现景观价值角度值得分享的代表性项目?
其实阿特金斯的景观专业一直被定位为户外空间的统筹者。统筹设计才能将项目的景观价值最大化。接着刚才关于价值的话题,我分享两个近期完成的项目。
一个是去年8月投入使用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区景观。从赢得国际竞赛第一名到机场投入运营,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去雕琢和打磨。景观在这个项目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统筹角色。我们与建筑、水环境、高地铁、综合管廊、市政设施等专业同步展开设计,既突出了航站楼建筑的主体地位,又遮挡出地面的市政设施,因地制宜地为青岛创造了一个可称伟大的海绵机场和绿色机场,并很好地融入了本地文化,还兼顾了景观的艺术性。
同时,场地内土方自平衡,表层土重新利用,乔木为主的种植,雨水的收集利用等可持续设计的落地,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和养护成本。在靠近航站楼的中央绿地,留出了广场和草坪空间,并预埋水电接入点,为将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提供弹性空间,最大化凸显景观的价值。这个项目也获得了2021年IFLAASIA-PAC奖-基础设施类卓越奖。
另一个项目是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世界大运公园)。也是今年6月第31届世界大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届时将聚焦来着全世界的目光。阿特金斯设计团队基于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积累的成功经验,为成都创造了一个内部功能更复合、与外部地块更融合的新一代运动公园。商业和体育的结合,将体育馆的城市边界活化,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同时,作为回应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我们经过不懈的坚持和沟通,缩窄了世界大运公园与东安湖公园之间市政道路,并取消了下穿通道,将两个公园真正缝合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两个公园的价值。
您曾在德国留学,师从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拉茨先生,又有着丰富的国际设计经验。您觉得当前的中国的景观设计界,有哪些需要向国外同行学习的地方?
这个问题我希望从个人的留学经历说起。大三的时候,德国的瓦伦丁教授来我们南林做了一个讲座,有个案例是用生态手法设计的公园,在完工后,一种已经灭绝的植物又重新生长了出来。当时对我非常有触动,我也第一次感受到景观设计师除了空间设计之外,还可以为地球做更有益的事情。这也正是我将留学美国计划改成了留学德国的初心。
弹指之间,20年过去了,在中国全力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这种生态可持续的设计手法,俨然已经成为我们的必选项。中国的景观设计界已经在空间美学层面逐渐达到国际水准,并开始创新。目前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国外同行成熟的生态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和实施技术。当然,在这之前,设计师思想及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
景观设计的宗旨是为了创造更宜人的环境空间。从当前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您觉得中国的景观行业目前面临什么样的新趋势、新情况,您和阿特金斯设计团队如何去应对这些新挑战?
和大多数行业一样,景观行业正在面临常态化的新冠疫情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双重挑战。这都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阿特金斯在这两个层面都早有准备。2019年,英国率先以法律形式明确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同年,阿特金斯除了协助英国政府制订了疫情后的街道空间导则外,还制订了工程设计行业的碳中和实施路径,并在去年成为了英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合作伙伴,作为首席顾问,提供设计和技术支持,推动实现净零目标。
这两个领域已经有成功的落地项目。在伦敦泰晤士河岸金士顿段的整体提升项目中,将部分机动车道改成零碳的自行车道,并加密人行横道,便于民众便捷到达水岸,亲近自然。步行与骑行增强了大众体质,也降低了碳排放。同时大量运用自然生长、低维护的本土植物,不仅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创造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公共空间。
在中国,早在2014年,阿特金斯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旨在为中国未来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提供高水准的参考和标杆。
同时,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英国最新的碳中和研究成果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